华之强重工专业有机肥设备厂家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电话

18603847333

工业“粒”变:对辊挤压与圆盘造粒能耗大揭秘

工业“粒”变:对辊挤压与圆盘造粒能耗大揭秘

日期:2025-11-10 08:34:49来源:有机肥设备厂家
  



造粒工艺:工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庞大体系中,造粒工艺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基础原料与多样化的终端产品,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从农业领域的化肥,到化工行业的各类原料,再到食品、医药等民生行业,造粒工艺无处不在。它能将粉状、块状或其他形态的物料转化为具有特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颗粒,极大地改善物料的流动性、可操作性、储存稳定性等,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

对辊挤压和圆盘造粒作为两种常见的造粒工艺,在不同行业中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全球对能源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企业对生产成本控制的不断追求,这两种工艺在能耗方面的表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能耗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还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宏观议题紧密相连。那么,对辊挤压和圆盘造粒在能耗上究竟有何差异?干法造粒的对辊挤压与湿法造粒的圆盘造粒,哪种工艺更节能?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为您揭开答案。

对辊挤压:干法造粒的代表

工作原理剖析

对辊挤压造粒是干法造粒工艺中的典型代表 ,在众多工业生产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工作原理基于机械压力的直接作用,核心部件为两个相向旋转的辊轮,辊轮表面刻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凹模,如常见的半球形、条形等。当物料进入两个辊轮之间的高压区时,犹如被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挤压。在通常 50 - 200MPa 的强大机械压力下,物料被强制填充进凹模之中。随着辊轮的持续转动,物料在凹模内被进一步压实,最终形成与凹模形状一致的致密颗粒 。

整个造粒过程无需额外添加粘结剂,这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物料自身的物理黏性,像有机肥中的腐殖酸、木质素等天然成分,就足以在高压下使物料相互粘结成型。而且,该工艺摆脱了干燥环节,这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还避免了因干燥带来的能量消耗和可能对物料性质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在有机肥生产中,对辊挤压造粒能够保留物料中的微生物、酶等活性成分,这对于提升肥料的肥效和土壤改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从出料环节来看,挤压成型后的颗粒会由刮刀从辊轮表面顺利剥离,随后进入筛分装置。在这里,合格的颗粒被筛选出来,而不符合尺寸要求的粉料则会被返回重新造粒,确保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品的质量稳定。

能耗相关因素分析

对辊挤压造粒之所以在能耗方面表现出色,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常温造粒这一特性使其能耗大幅降低。与那些需要高温加热的造粒工艺不同,对辊挤压造粒在常温环境下就能完成物料的成型过程,无需消耗大量能源用于升温,避免了燃料、燃气等能源的使用,也减少了因高温带来的设备损耗和安全隐患。

其次,其工艺流程简短。从物料进入设备到成品颗粒产出,中间环节相对较少,减少了物料在传输、加工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设备运行稳定,也进一步保障了能量的有效利用,避免了因频繁启停或运行不稳定导致的额外能耗 。

在设备设计层面,诸多节能设计进一步降低了能耗。例如,通过优化传动系统,采用高效的减速机和电机,使得动力传输更加高效,减少了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合理设计齿辊结构,使物料在挤压过程中受力均匀,不仅提高了造粒质量,还降低了功耗;部分先进的对辊挤压造粒机还配备了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如同设备的 “智慧大脑”,可根据物料特性和生产需求自动调整参数,如压力、进料速度等,实现节能运行,避免了因人为操作不当或参数设置不合理造成的能源浪费 。

1733893703169728.png

圆盘造粒:湿法造粒的典型

工作原理详解

圆盘造粒作为湿法造粒的典型代表,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工作原理充满了物理的奇妙之处,主要基于离心力、摩擦力以及粘结剂的共同作用。当圆盘造粒机启动后,电机通过减速机和皮带轮等传动装置,为圆盘赋予稳定的旋转动力,使其开始高速旋转 。此时,粉状物料从设备顶部的进料口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旋转的圆盘上。与此同时,通过专门的喷雾装置向物料喷洒适量的粘结剂溶液,粘结剂就像 “胶水”,在物料成粒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粘结作用。

在圆盘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物料迅速向圆盘边缘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物料之间以及物料与圆盘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像是一双双无形的手,不断地将物料揉搓、挤压在一起 。在离心力和摩擦力的双重作用下,物料逐渐团聚成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就像种子,在圆盘上不断滚动,持续吸附周围的物料,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颗粒产品,从圆盘的出料口排出,完成从粉状物料到颗粒产品的转变。整个造粒过程就像一场有条不紊的生产线运作,每一个环节都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

能耗构成及影响因素

圆盘造粒的能耗构成较为复杂,涵盖多个关键环节。首先是搅拌环节,电机需持续输出动力驱动圆盘高速旋转,这一过程消耗的电能与圆盘的直径、转速以及负载物料的重量密切相关。通常,圆盘直径越大、转速越高、物料越重,所需的驱动功率就越大,能耗也就越高。例如,一台直径 3 米的大型圆盘造粒机,在满负荷运转时,其驱动电机的功率可能高达数十千瓦,相比小型设备,能耗显著增加 。

粘结剂的喷洒与混合也会消耗一定能量。为确保粘结剂能均匀地喷洒在物料上,喷雾装置需要配备专门的压力泵或压缩空气系统,这些设备的运行都会消耗电能。同时,为使粘结剂与物料充分混合,圆盘在旋转过程中还需克服额外的阻力,这也间接导致能耗上升。

圆盘造粒属于湿法造粒,造粒后的物料往往含有较高水分,必须进行干燥处理,以满足产品的质量和储存要求。干燥环节是圆盘造粒能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干燥过程中,无论是采用常见的热风干燥,利用热空气流带走物料中的水分,还是采用其他干燥方式,如真空干燥、流化床干燥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以热风干燥为例,通常需要燃烧天然气、煤炭或使用电加热等方式产生高温热空气,而燃料的燃烧或电能的转化过程都伴随着大量的能量消耗。据统计,在一些圆盘造粒生产线上,干燥环节的能耗甚至可占总能耗的 60% 以上 。

此外,物料的性质对圆盘造粒的能耗也有显著影响。物料的粘性、粒度分布、含水量等都会改变其在圆盘中的运动特性和团聚难度。粘性较大的物料可能需要更高的搅拌力和更长的搅拌时间才能实现均匀混合和造粒,这无疑会增加能耗;粒度不均匀的物料可能导致造粒过程不稳定,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含水量过高的物料则会增加干燥的难度和能耗 。

能耗数据对比:直观呈现差异

实际案例能耗数据列举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对辊挤压和圆盘造粒在能耗上的差异,我们来看一组实际案例数据。某中型化肥生产企业,在生产复合肥时,分别采用对辊挤压造粒机和圆盘造粒机进行生产 。在相同的产量目标下,即每天生产 200 吨复合肥,且物料特性相似,主要由氮、磷、钾等基础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对辊挤压造粒机在运行过程中,设备配备的主电机功率为 75kW,整个造粒系统(包括进料、挤压、筛分等环节)平均每小时耗电量约为 80 度。按照每天工作 10 小时计算,日耗电量为 800 度 。

圆盘造粒机方面,其驱动圆盘旋转的主电机功率为 110kW,粘结剂喷洒系统和其他辅助设备每小时耗电约 15 度,干燥环节使用的热风炉以天然气为燃料,每小时消耗天然气约 30 立方米,折合成电能(按照天然气与电能的能量转换系数进行换算,1 立方米天然气约相当于 10 度电的能量),每小时折合耗电 300 度 。这样,圆盘造粒机每小时总能耗折合成电能约为 425 度,同样每天工作 10 小时,日耗电量高达 4250 度 。具体数据对比见下表:

造粒方式

主电机功率(kW)

其他设备每小时耗电量(度)

干燥环节每小时能耗(折合成电能,度)

每小时总能耗(度)

日耗电量(度,按 10 小时计算)

对辊挤压造粒

75

5

0

80

800

圆盘造粒

110

15

300

425

4250

从这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相同产量和物料条件下,圆盘造粒的能耗明显高于对辊挤压造粒,日耗电量相差达 3450 度,差距十分显著 。

能耗成本对比分析

将能耗数据转化为成本,能更直接地看出两种造粒方式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以当地工业用电价格每度 0.8 元,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 3.5 元来计算。

对辊挤压造粒每天的能耗成本为:800 度 × 0.8 元 / 度 = 640 元 。假设该企业一年生产 300 天,那么对辊挤压造粒一年的能耗成本为 640 元 / 天 × 300 天 = 192000 元 。

圆盘造粒每天的能耗成本为:(425 - 300)度 × 0.8 元 / 度 + 30 立方米 × 3.5 元 / 立方米 = 100 + 105 = 205 元,再加上干燥环节天然气成本,圆盘造粒每天总能耗成本为 205 元 + 105 元 = 310 元,按每天工作 10 小时计算,圆盘造粒每天的能耗成本为 425 度 × 0.8 元 / 度 + 30 立方米 × 3.5 元 / 立方米 = 340 + 105 = 445 元 。一年 300 天的能耗成本则为 445 元 / 天 × 300 天 = 133500 元 。

通过计算可知,在长期运行下,对辊挤压造粒的能耗成本明显低于圆盘造粒。这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对辊挤压造粒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随着能源价格的波动,这种能耗成本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显著,进一步凸显出对辊挤压造粒在能耗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 。

选择建议:依据需求定方案

不同生产场景下的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对辊挤压和圆盘造粒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生产场景的特点和需求来决定。对于小型企业或实验性生产,圆盘造粒机具有一定优势。其结构相对简单,价格较为亲民,初期投资成本低,且占地面积小,适合场地空间有限的情况。如果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对颗粒圆度和表面光洁度要求较高,如生产精致的园艺肥料等,圆盘造粒机能满足这一需求 。

对于大规模生产企业,对辊挤压造粒则更具潜力。其生产效率高,能满足大量物料的连续造粒需求,而且能耗低,长期运行可节省可观的能源成本。在化工、冶金等大规模生产行业中,若产品对颗粒强度和形状规则性有严格要求,如生产工业原料颗粒,对辊挤压造粒机是理想之选 。

当处理热敏性物料时,对辊挤压造粒的干法工艺优势尽显。由于无需加热和添加粘结剂,能在常温下造粒,可有效避免热敏性物料在高温或粘结剂作用下发生成分变化、性能下降等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

对于非热敏性物料,若物料湿度适中、粒度较小且均匀,圆盘造粒机可凭借其独特的造粒原理,生产出圆度好、表面光滑的颗粒产品;但如果物料湿度较大或对颗粒强度要求较高,对辊挤压造粒机则更能发挥优势,通过强大的机械压力实现物料的成型和致密化 。

综合考量因素总结

在选择对辊挤压和圆盘造粒工艺时,能耗固然是关键因素,但绝不能孤立看待。设备成本也是重要考量点之一,对辊挤压造粒机通常在设备购置上的投入相对较高,尤其是大型、高精度的设备;而圆盘造粒机价格范围较广,小型设备价格较低,大型设备则因自动化程度和产能提升,价格也会相应增加 。

维护难度同样不容忽视。对辊挤压造粒机的辊轮等关键部件在长期高压工作下可能会出现磨损,维护和更换成本相对较高;圆盘造粒机的机械结构相对简单,维护相对容易,但粘结剂喷洒系统和干燥设备的维护也需投入一定精力和成本 。

产品质量要求更是决定造粒工艺选择的核心因素。对辊挤压造粒生产的颗粒强度高、形状规则,适用于对颗粒物理性能要求严格的产品;圆盘造粒生产的颗粒圆度好、表面光滑,在对外观质量要求高的产品生产中表现出色 。

物料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造粒工艺的选择。如前所述,热敏性物料适合对辊挤压造粒;而物料的粘性、粒度分布、含水量等都会改变其在不同造粒工艺中的加工性能和效果。粘性大的物料在圆盘造粒中可能导致团聚过度或设备堵塞,在对辊挤压造粒中则需考虑对压力和模具的影响 。

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需综合权衡能耗、设备成本、维护难度、产品质量要求以及物料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自身生产规模、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以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

结论:能耗与工艺的平衡

通过对干法造粒的对辊挤压和湿法造粒的圆盘造粒在原理、能耗相关因素、实际案例能耗数据以及不同生产场景适用性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造粒工艺在能耗上存在显著差异。对辊挤压造粒凭借常温造粒、工艺流程简短以及诸多节能设计,在能耗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能为企业有效降低能源成本;而圆盘造粒由于湿法造粒的特性,尤其是干燥环节的高能耗,使得其整体能耗相对较高 。

然而,企业在选择造粒工艺时,不能仅仅依据能耗这一个因素。设备成本、维护难度、产品质量要求以及物料特性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需要在能耗与工艺需求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最终做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以及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


首页产品中心有机肥设备厂家电话18603847333